近年來,四川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系列決策部署,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“牛鼻子”工程,集聚力量、集成政策、集匯要素,強力推進。至2021年末,全省認定國家產業園10個、數量居全國前列,建成省星級產業園107個,縣級以上產業園總量達1178個、標準化產業基地達1683.5萬畝,實現主導產業產值5124.4億元,助推全省實現產業增加值5661.9億元、較3年前增長27.9%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、較3年前增長31.8%,產業園真正成為了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引領者、主力軍。
一、做實三套機制,全力保障抓推進
(一)領導掛帥機制。省委書記彭清華先后在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、全省鄉村振興大會、4次省委農村工作會議、2次全省現代農業園區現場會上作出安排部署,明確要求“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動四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‘牛鼻子’強力推進”。全省推行“省領導分產業推進、市(州)抓縣、縣管園”的產業園建設管理推進機制,7位省領導分頭抓產業,縣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擔任“園長”,分管負責同志擔任“執行園長”,高位聚集合力,確保具體工作中的重點、難點、堵點問題靠前及時解決。省人大積極推動《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條例》立法,以立法形式壓實責任、增添措施,規范和促進產業園建設管理工作。
(二)要素投入機制。省委、省政府先后出臺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》《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“10+3”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》,優化財政、金融、用地、人才等方面支持政策。建立財政市縣多投入、省級多補助的激勵機制,支持市縣建立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、農業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,確保產業園建設財政投入穩步增長、乘數效應充分發揮。近3年來,省級累計安排產業園培育資金36.1億元,激勵各地投入財政資金422.5億元,撬動社會資本836.6億元,吸引金融資本274億元,投入產業園建設。
(三)考核激勵機制。將產業園建設納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等考核范疇,明確考核結果與各地各單位領導班子評優評先、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掛鉤,積極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。對省級產業園,每年組織統計監測、現場考評。通過考評的,分三星級、四星級、五星級形成建議名單,經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審核,提交省委、省政府審定,以省政府名義認定命名,并給予高20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。近3年來,省星級產業園累計認定命名107個,其中三星級48個、四星級32個、五星級27個。至2021年末,全省認定縣級以上產業園1178個,其中縣級704個、市級359個、省星級107個、10個,國家、省、市、縣上下協同、梯次推進的產業園建設生動格局蔚然成型。
二、實施三化建設,全域布局強引領
(一)建設標準化基地。省農業農村廳建立現代農業園區“五良”融合工作推進機制,以產業園為平臺載體,大力應用良種、推廣良法、建設良田、推行良制、運用良機,指導打造集機械化、智能化、數字化為一體的高品質基地。對省星級產業園,設立基地建設、設施裝備、產品加工等8方面23個子項建設規范,高標準引導產業園建設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產業園落地的基礎性工程,落實每畝3000元的補助標準,優先保障產業園建設,2021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82萬畝,占全省總量的67%。至目前,省級以上種植業為主的產業園良種覆蓋率100%,高標準農田覆蓋率達70%以上,主導產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5%以上;養殖業為主的產業園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85%以上,水產集約化養殖適度規模比重達70%以上,建設質量領跑全省。
(二)推行綠色化生產。堅持“以種定養、以養促種、糧經復合、稻魚結合”,在新津縣、隆昌市等4個整縣、10個鄉(鎮)開展“魚米之鄉”創建試點示范,一大批“一地雙收、一水兩用”的稻漁產業園正在加快崛起。示范推廣“生態養殖+沼氣工程+綠色種植”“林(草)—沼—畜(禽)”等循環發展技術,率先建設一批糧經飼統籌、農牧漁結合發展的優質循環生產基地,全省產業園種養循環面達83%以上。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、新型肥料、秸稈還田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,在產業園示范推進農藥化肥減量控害行動,化肥、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保持負增長,省級產業園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0%以上。
(三)開展社會化服務。積極推行院士工作站、“專家大院+產業園”“首席專家+產業園”等模式,每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均與省級以上科研院所、大專院校建立了技術服務關系,組建有專家團隊1個及以上,有二級崗位專家1人及以上。積極推廣適用于丘區的先進農耕機械和噴滴灌、水肥一體化、溫濕調控等設施設備,省級以上糧油產業園均建有全程機械化+綜合農事服務中心。積極培育覆蓋種養、加工、銷售、科技、金融等各環節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經營組織,鼓勵開展農機作業、代耕代收、統防統治、烘干儲藏等社會化服務,切實提升產業園經營能力。省五星級大邑縣糧油產業園探索“政府引導、市場運作、企業主體”的建設模式,搭建“潤地吉時雨數字農業服務平臺”,建立集信息管控、教育培訓、農資集配、農機調配、金融保險、應用展示于一體的數字農業服務中心,基本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、管理數據化、服務在線化。
三、堅持三鏈同構,全向拓展增效益
(一)三產融合拓展產業鏈。堅持向加工挖潛力、向文旅要活力,做好“農業+”文章,接二連三豐富產業鏈條。完善主導產業產地清洗、分揀、切割、包裝、烘干、冷藏設施,推動產業園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不斷提升。省四星級青神縣柑橘產業園建設自動化分揀線,根據柑橘重量、糖度、果面進行差異化分揀銷售,產業發展綜合效益提高10%以上。鼓勵龍頭企業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,重點開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。省四星級南充市嘉陵區蠶桑產業園,建成國內首條1000噸桑茶、桑粉生產線,開發系列產品50多個,打造“中國桑茶之鄉”。實施園區景區化改造,推進文旅、科教、康養等業態與農業跨界融合。崇州市糧油產業園按照產村一體、園村融合的方向,引進天府國際慢城等16個農商文旅融合發展項目,創建竹藝村等AAAA景區2個、幸福里等AAA林盤景區5個,2021年接待游客數量近350萬人次,助推崇州獲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。
(二)擦亮品牌拓展價值鏈。貫徹品種、品質、品牌和標準化生產新“三品一標”要求,積極推廣種養循環等綠色生產方式,大力做優品質、做響品牌。實施品質提升工程,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,產業園內11326家主體、18454個產品入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,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9%以上。實施品牌建設工程,產業園內發展“三品一標”農產品8729個,14個產品納入全國首批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,省級產業園品牌農產品產量占比達到75%以上。強力打造“稻香杯”優質米、“天府菜油”“天府龍芽”三大省級區域公共品牌,在全國首創“四川扶貧”公益性集體商標。實施產銷對接工程,用好線上線下兩個市場開拓營銷渠道,促進“川字號”品牌走出國門、走向世界。蒲江縣獼猴桃+柑橘產業園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,打造網商孵化基地及電商服務集聚區,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13.9億元,成為淘寶水果電商縣。
(三)聯農共富拓展利益鏈。堅守產業園“姓農、務農、為農、興農”本色,大力推廣“農民+”利益聯結機制,確保農民長期穩定合理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。實施勞務優先增收,省五星級開江縣稻漁產業園成立村級勞務服務中心,建立入股農民和脫貧戶優先享有務工權機制,組織860余戶農戶參與項目開發、產業發展和經營管理,其中脫貧戶占40%,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推廣分紅入股增收,隆昌市稻漁產業園探索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、村集體以資產入股、農業公司以資金技術入股的合作經營模式,農業公司除每年支付農戶固定土地租金外,還按照村集體與入股農戶8 :2的比例,將年純收益的30%進行二次分紅,2021年,產業園內實現村集體平均增收13.8萬元,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。探索集體帶動增收,省五星級米易縣稻菜產業園新村黨支部按照“村黨支部+專業合作社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,將42戶農戶的107畝土地集中托管經營,農戶每年可獲得4000元每畝的土地保底租金和65%的農產品銷售純收益。2021年,產業園內農村居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1元,較全省平均水平高22.9%。
聯系電話:
400 063 9993